红头船旧事

时间: 2024-04-13    阅读: 0 次    来源:倾诉文学
作者: 倾诉文学
我认真阅读秦牧《故里的红头船》时,已是去年的春节。最记得文中第一句:“一个人,有时认识一桩事情,需要十分悠长的时间。”我想,我对家乡历史的了解竟是如此。家乡澄海,原是有名的红头船的故乡。澄海的樟林镇在清代曾经是粤东最大的贸易港口。近期出土的一些红头船的残骸,也证明清朝年间潮州红头船船队的庞大和樟林海港曾经的繁盛。在民间的传说中,红头船就是清朝潮州地区一种从事远洋贸易的商船。也有一种说法是,红头船其实是清政府为了对渔船进行管理,强制规定广东的渔船将船头漆成红色而出名的。由于政府贸易和穷人谋生的需要,当年许多潮人带着简陋的行装,带上可以存放数月不坏的糕粿、酸菜、腌萝卜等食物,告别妻儿,踏上了红头船,到“南洋”谋生(到现在的泰国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、印尼等地进行远洋交易,然后将洋米和货物运回来)。不知道是红头船让潮人勤劳勇敢起来,还是勤劳勇敢的潮人让红头船越走越远。我想,两者兼而有之。小时候,周围的大人或同学提到他们家有人在“南洋”时,话语间总带着得意,特别是在收到一小罐从“南洋”或香港辗转邮寄来的“猪油”的时候。我曾问老爸,咱家有没有人在“南洋”?或去过“南洋”?老爸总是摇摇头。我有点失落,不是因为那时可能的穷,倒好像是我们家缺乏勤劳勇敢、奋力打拼的精神。不难想象,当年那些抛妻别子,离乡背井,在茫茫的大海中漂泊,前途未卜,生死难料的潮人,在踏上红头船的那一刻,该需要多大的勇气。“洋船到,猪母生,鸟仔豆,攀上棚;洋船沉,猪母眩,鸟仔豆,生枯蝇。”这首民谣是否就是当年古海港前迎接红头船归来时有人欢欣鼓舞、有人听到噩耗凄惨悲痛的写实吧。时空阻隔不住亲情的呼唤和对家乡的思念,就算彼此未曾谋面。我想,我应该是找到了潮汕人对华侨和侨胞十分热爱、眷念,还有钟情于不甚营养的杂咸、菜脯等食品的缘由了。如今的家乡人在韩江边新建了红头船公园,里面停泊着一艘石雕的红头船。雕塑家唐大禧把她美化得恰到其分,让她无须帆布却显尽“直挂云帆济沧海”的威仪。你听,小学生在朗诵:我的家乡樟林,就是红头船的故乡……红头船的精神就是——团结、拓展、创新、奉献。是呀,家乡在日新月异的同时,更加重视发扬潮人的优良传统和文化了。多年以后,这一艘石雕船也会成为弘扬红头船精神的历史见证。我为家乡的红头船精神骄傲,为家乡久违的繁荣感慨。也为自己对家乡迟到的认识感到羞愧。迎着清新的江风,我仿佛听见那遥远大海里汹涌澎湃的涛声。(曾发表于《广州铁道报》)
0 我要投稿
散文投稿 - 诗歌投稿(倾诉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)[ 投稿指南 ]
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,别人可从你的头像进入你的空间,让更多网友认识您!
查看所有评论
猜你喜欢

深度阅读

?在线投稿
?在线分享 ?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