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阳光带进世界,把世界带进教室

时间: 2024-02-24    阅读: 0 次    来源:倾诉文学
作者: 倾诉文学

----读薛瑞萍《把世界带进教室》有感

周洁

前几日,与同事闲聊之时,一位年长的老师说最近老觉得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特别不痛快,自己都很讨厌自己的感觉。见我惊讶状,她笑着调侃说原因是,一日不读书,面目可憎啊!我听后,先是一笑,再是沉思。

说这句话的人,是我很喜欢的薛瑞萍老师。初识薛老师,是从偶然购买的一本《亲近母语:日有所诵(一年级)》开始,不太厚重的一本书,却为稚嫩的童心插上了想象的翅膀,让孩子们尽情吮吸着适合他们的最丰富的童真土壤。再次阅读,是他的《我们班的阅读日志》。一篇篇随笔日志,却流淌着母语的独特韵味。少不更事的孩子,竟也能在诗歌中去品味细腻柔软的情感了。当然,这本阅读日志带给我的更多的是震撼,震撼他在推广母语上的坚持。我想任何一件事,不论结果,能持之以恒,便已是令人敬佩的了。

最近,我又开始精心阅读起薛老师的第三本书,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本-----《把世界带进教室》。这是薛老师在推广母语的一些演讲稿,朴素,朴实,真实。

唯有阅读:让教育回归本真

如今,电视成了大众的娱乐和文化导师,“不差钱”“为什么呢”主导了人们的语言时尚。打开电视和网络,到处充斥这这样的文字,似乎没有讽刺,没有挖苦,我们的语言就不叫语言。于是乎,我们孩子的文章里经常会出现的“我吐……”“坑爹的商场”“悲催”等等流行的网络用语,就连孩子们最喜欢看的动画片也不能幸免,里面充斥着算计、争斗……于是乎,因为流行,我们便以为流行便是主流,在这“主流”里随波逐流。可是,没有一个干净的语言世界,孩子怎么能很好的运用母语,学习母语呢?

唯有阅读——薛老师坚定的告诉我们。在薛老师的眼睛里,评价学生的标注可能有若干条,但最重要的只有一条:他是否具备了相应的阅读能力。和分数相比,这是软指标,然而比起分数,他对孩子一生的意义不知道重要了多少倍。

可是,在我们周围能有这样理念的教师又有几人?虽然我们也提倡学生进行阅读,可是到了关键时刻,评价一个学生好坏,评价一个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,唯有分数!老师们在矛盾中忐忑前行,把文本拆开、分解,讲字词,讲知识点,生怕自己有一点遗漏。考完试,我们算班级平均分,算优秀率,算及格率,却很少有人来算一下,一学期我们就学习了32篇课文。就是这32篇课文,有多少学生能准确无误流利的读下来呢?我们的阅读教学只是教学,没有“阅读”。在流失了本真的语文阅读教学,又何以真正达到“授人以渔”的目的?

开卷是否就有益呢?很多老师认为,学生打开书读的这个行为最重要。的确,我也曾为孩子大量读书而暗自欣喜,并没有关注孩子的阅读质量。有一段时间,班里流行看《大宇神秘惊奇》丛书,有的同学因为故事中的情节太过惊险,而不能入眠;有的同学整日沉迷在惊险的故事情节中,就连上课也在偷看;有的同学甚至开始模仿书中的情节;还有各种大小版本的《爆笑校园》,卖到断货,却也只是以一些讽刺性的语言哗众取宠罢了……这样的书不读也罢。

薛瑞萍老师推荐给孩子的书大都是外国儿童文学的精品,很多经典都有着上百年的历史,被一代又一代人所推崇。幸运的是,越来越多的有心人开始关注阅读内容的选择,他们借鉴专家的推荐,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,给学生开列书单,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孩子的阅读的盲目性。

日有所诵:引来清流活水

说起语文阅读的诀窍,薛老师的观点非常鲜明:泛览十本不如诵读一卷。作文从来是教不会的,是学习写作的人自己读出来,背出来、用心琢磨出来的。打开孩子的日记,很多时候,我们能看到阅读的影子,他们会不自觉的模仿自己读过的书中的语言,他们会用书中的标准纠正自己的行为,这就是内化的教育——阅读的终极目标。

我们提倡让孩子大量阅读,背诵积累。可是有的老师说,课文都读不下来,要求背诵的都背不会,怎么能把精力浪费在课外阅读上呢?

长期以来,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,也让学生进行齐读、分角色读、个人读,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只是部分学生能够声情并茂,抑扬顿挫。除此之外,还有什么?我们的教师又何尝不是徒劳无功呢?我们通过检查孩子的阅读笔记、读后感来督促孩子阅读,了解孩子的阅读质量。结果是孩子越来越讨厌阅读,因为他们要完成限定字数的笔记,他们的整个阅读行为是被动的、盲目的。曾经,我也提倡让学生诵读。刚开始搜寻了一些适合本年龄段孩子看的名家名篇。背了一段时间后,觉得效果不明显,又在网上找了一些作文精彩片断。再后来这样的内容也省略了,只是让孩子自己在作文书上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段,然后背诵,为写作做准备。这样的背诵积累在短时间内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可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,这样的诵读,是一种纯粹的灌输和压迫,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阅读思考的权利。

薛瑞萍老师是怎么做的呢?她潜心编著了《日有所诵》,从最简单的儿歌入手,到童诗、绝句、宋词、元曲、上古歌谣再到让学生读文言文,背文言文……让学生每天诵读,形成习惯。好比一日三餐,成为了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。这些经典语段都是薛老师自己会背诵的。书中纵横古今、包罗万象,内容之丰富,语言之精湛,让人惊叹,而这一切全来自于她自己以身作则的诵读。行走她的文字里,我的眼前常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:一个老师和她的学生大声的吟诵经典,琅琅的诵读声飘扬在校园上空,令人心旷神怡。

朗读:让思维起舞的篝火

“真正的作家无不热爱朗读,真正的读者无不热爱朗读。莎士比亚朗读剧本给伊丽莎白女王听。莫里哀习惯将剧本朗读给女佣听。狄更斯更是专业的朗读者,语调和姿势是他对《双城记》的最好诠释。为了取得何以的效果,狄更斯会花费很多时间用心练习朗读。”(薛瑞萍)

在没读到薛老师的文章之前,我从没想到过朗读是如此重要。《朗读手册》的作者说:朗读是让孩子们热爱阅读的唯一而重要的方式。

真的是这样,有时候默读看不懂的东西,我们通过朗读却能理解。在学生做阅读短文练习的时候,那些隐藏于短文中的答案,很多孩子要通过几遍的默读才能有所收获,可是只要允许他们大声朗读,就很快能从文中找到答案。这让我回想起学生的阅读过程,很多孩子读书的速度之快令人乍舌,有的甚至平均两天一本。他们关注的大部分是故事情节,而对于作者字斟句酌,精心锤炼的文字会一跳而过,他们又怎能欣赏到文章的精髓呢?除了语文老师,又有谁会在课堂上,念那些生动的文字给孩子听呢?朗读比默读慢,朗读比默读更有耐心。在低年级捧着书的朗读更能让孩子对书产生渴求,孩子们最喜欢做的是听老师读故事,最能启迪孩子心智的方式是讲故事。在高年级,朗读是孩子们用形象化语言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;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。

把世界带进教室,其实不就是把阳光带进儿童最纯净的心灵世界吗?我想,一个散发着像太阳光般正能量的民族,还怕走不出世界吗?

0 我要投稿
散文投稿 - 诗歌投稿(倾诉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)[ 投稿指南 ]
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,别人可从你的头像进入你的空间,让更多网友认识您!
查看所有评论
猜你喜欢

深度阅读

?在线投稿
?在线分享 ?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