汪文涛:蟠龙村的金山银山

时间: 2024-02-24    阅读: 0 次    来源:倾诉文学
作者: 倾诉文学

  四月的田野清新温和,除了鸟的叫声,就是花的芳香。我们前往蟠龙村,顺道探访一处网红打卡地,便离开大路,拐进了丛林,立刻被淹没在茫茫绿海中。正是百草丰茂、万物欢生的季节,路埂上,蔓蔓连连地覆盖着益母草、风车茉莉、蛇莓子、野山楂,以及叫不上名字的杂花野草。穿行在茂密的林木中,各色鸟儿的鸣唱,参差错落,次第响起,每一种声调听来都别有韵味。笋苗在密林的空隙中秀出修长的身段,大片大片的野蔷薇又从杂树丛里探出头来,吸收着路旁的阳光,像给道路围起两道密密的花墙。林木之下,隐隐听见流水潺潺,一只野鸭突然地飞起,嘎嘎叫着慌乱地冲向林后的水塘。

  那处网红打卡地其实是一所农家院落。主人老刘在县城里上班,周末回来便在庭院里外随意地栽上些花草树木,几年下来竟成了一座鲜花岛。花开时节,各地网友纷至沓来,以它作背景,行歌踏舞,拍摄视频自娱自乐。我们来时,开花的盛期已过,满地的花瓣还在宣示着曾经的风华绮艳。花藤密密匝匝的,铺盖在门头、院墙和篱树丛里,老刘说,开起来时,就像是彩色的瀑布,在阳光里跃动。老刘的房子环抱在竹林中,是建设休闲农庄的好地方。他打算在门前空地上搭座园门,建个绣球园,再依着旁边的水沟挖一方池塘养植莲荷,栽些果木。

  蟠龙村在嬉子湖镇,处在伸向桐城东南湖区的一列长岛上,丘岗、水田、湖沼彼此交错,大自然赋予了它最为良好的生态结构。但它曾经却是成片的光岗荒坡,“雨天黄泥滴,晴天铁板壳”,而且洪涝频发。引江济巢工程的建设已从根本上消除这里的洪涝隐患,多年来自然植被的恢复又使这片田野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
 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了块招牌,一些农业公司主动前来商谈土地承包开发的事。有来开发山场,种植珍稀名贵苗木的,有种植蓝莓、草莓,建设瓜果采摘园的,有承包湖面和荒滩,搞综合养殖的。大大小小的鸭场、猪场散布岗头丛林,隐没在这片茫茫绿海中。每逢周末假日,休闲垂钓、美食旅游的人往来不断,原本地理偏僻之所竟成了网红之地。

  纯净的自然,美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丰富的商机,但蟠龙村的生态结构也造就了它的地貌崎曲,田块分散零碎,长期以来只能进行小家小户式的传统耕作,大量山、地、湖、滩闲置,土地产出能力仍待开发。近些年来,蟠龙村积极推动经营方式的升级变革,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,借势生力,合作发展,深耕生态农业内涵,在做一篇大农业的文章。

  路边的一道松门上,悬挂着“御龙现代农业生产基地”的牌匾,这是蟠龙村2019年引进的一家大型农业生产企业,占地800余亩。农户的土地统一入股流转进来,以便于成片经营、综合开发。丘岗、农田、水塘、湖沼,以及边边角角的地块,都被整体纳入利用了起来,宜林则林,宜水则水,宜耕则耕。依靠现代农业技术,种养殖一体、农作物疏密间作,最大化地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。

  园内呈现的是一派豁然开朗的田园风貌。

  站在坡头上向下看去,是经过改造后平坦宽阔、集中成片的梯田,翻耕过来的泥土浸泡在盈盈水光中,几只白鸟在田泥中悠闲地寻觅食物。隔过一排稀疏的林木,前方就是宽阔的湖沼,从湖边传来布谷鸟的鸣声,一声一声,掠过旷静的田野。岗头上则是繁茂的果林,芊芊蔓蔓,覆盖了整匹山岗,累累青果垂挂在青枝绿叶间。可以想见,这里也曾有过一场盛大的花事,万千粉蝶穿梭其间,红男绿女游于坝上,给这片原本寂寞的山岗带来溶溶生机。

  穿过阴翳的林木,又是一片平坦的洼地,生长着成片的秋葵、豆苗和各色菜蔬。田间一方阔大的池塘,夹岸垂柳,水色清明,上百只鹅鸭自在轻快地凫游,又不时地举起翅膀,欢叫着从水面上飞过。对面的山坡上,则是满坡的油菜和小麦,都渐渐转黄了,在周边的绿树丛林中渲染出明丽的色调。最惹眼的是那株高壮的青枫树,独立坡头,守望在大块的青与黄中,构成了一幅炫目的油画。

  经营方式的变革盘活了土地资源,老百姓有了就业市场,村集体的收入也有了显著增长,道路建设、文化体育娱乐设施的建设都跟上来了,村里的孤寡、失能或遭遇意外疾困的人员都得到了更好的关照和服务。

  陪同我们的村前任支书胡孝鑫讲了一个他亲身创业的故事。1987年,他要建一座轮窑厂,发展村集体经济,岗头上的黄粘土很适合用作烧制红砖的材料。但是一没资金,二没技术,该怎么办呢?他直接找到当时的县委书记郑之宽,要求资金支持。郑书记说,我也没钱,你在哪单位要到钱,我都支持。他天天到各个机关单位“拜菩萨”,“桐城街上的麻石条我都跑断了。”胡书记说。后来他找到当时最红火的国有企业桐城链条厂,要来了5万元,又从建行贷出15万,终于把轮窑厂建了起来。还办起了毛笔厂、塑料厂、预制品厂,村办企业一时红火起来。国家的产业发展,市场形势的变化,又逐渐淘汰了这些乡村企业,连他们苦苦坚守的轮窑厂也在环保要求日益趋紧之下被拆掉了。其后,他们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植被恢复上来,光岗荒坡渐渐披上毛发,河道沟渠重现了清波,昔日黄土朝天的蟠龙村开始变得天蓝水绿,鸟语花香。这一转变,奠定了蟠龙村现在的发展基础。

  “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要走好农业这条路,打好生态农业的牌。”这句话包含着胡书记几十年乡村工作的直接经验。从支书的位置上退下来后,他进入到乡贤吴晓国创办的白兔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,协助他进行生态农业的开发探索。

  白兔湖公司在蟠龙湾,这是一处风景佳美之地,依山濒水,林木森茂。白兔湖的吞吐涨落,造就了这处浅湾湖滩,近处湖草凝绿,水拍岸堤,远看碧水泛波,鸥鸟出没。在吴总看来,这块纯净自然的湖光山色中蕴含着巨大的开发潜力。吴总原是一家大型上市企业的负责人,多年的商海经验造就了独特的眼界,他的见解和蟠龙村村委的意愿不谋而合,双方决定协同合作,打造这块生态宝地,做出一篇休闲文化旅游农业的锦绣文章。

  吴总跟我们侃侃而谈他的建设理念。农耕是农业之本,但农耕的价值不只体现在作物收成上,几千年来渔樵耕读的生活方式也赋予了它文化的内涵,这是农业的隐形价值。他想创造一个田园综合体,还原旧有的农庄景观,呈现出活着的农耕生活与耕读文化,让人们留得下脚步,记得住乡愁,并带动会务研学、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,实现农业整体价值的开发利用。公司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,承包了周边1800余亩无人耕作的荒滩野岭,滩头上种植油麦水稻,岭上栽培珍稀林木,水里养植鱼鳖莲藕,林中繁育禽蛋,依从原有的生态结构复现田园耕作景象。公司已陆续投入资金5000余万,每年为周边农户就业创造了100多万元的收入。

  吴总说,公司目前正在与中国书画家协会、上海画啦艺术集团有限公司等商谈合作,进行画家采风写生基地、亲子研学旅游基地的建设,一些村落文化设施和功能性建筑即将展开。他们一边勾画一边建设,谋划着一个宏大的愿景。

  绿水青山就是老百姓的金山银山,蟠龙村正在讲述着这个朴素的道理。

0 我要投稿
散文投稿 - 诗歌投稿(倾诉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)[ 投稿指南 ]
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,别人可从你的头像进入你的空间,让更多网友认识您!
查看所有评论
猜你喜欢

深度阅读

?在线投稿
?在线分享 ?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