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勇强

时间: 2024-02-25    阅读: 0 次    来源:倾诉文学
作者: 倾诉文学

  初冬的柔情,犹如一抹春日的阳光,多情地照耀着南国绿油油的田园,让我们感受到大地的温暖和美好。在这乍寒还暖,景色宜人的季节,我们来到被人们誉为“香蕉世界”的高州市曹江镇采访。所见所闻,耳目一新,印象殊深,感慨万千!waY倾诉文学

  我们的车子时而在宽阔的水泥路上疾驰,时而在乡村公路上逶迤前行,但见鉴江沿岸,溪边塘畔,山坡岭脚,房前屋后,香蕉树亭亭玉立,绿叶婆娑,随风起舞,片片墨绿的蕉林连绵延伸,遮天蔽日,恰如一片绿的海洋,煞是壮观!井然有序的蕉林为我们“列队”,那硕大的蕉叶不时探头探脑擦车而过,仿佛在向我们致意。放眼田野,一串串逗人喜爱的香蕉,沉甸甸地挂在枝头,倒映在碧绿的鉴江和石骨河上,好一幅香蕉之乡的丰收图画。但见蕉农有的在采摘,有的在打包装,有的在装车,欢声笑语不断,一派迷人的景象。waY倾诉文学

  曹江镇位于鉴江和石骨河的交汇处,有广阔的冲积平原,土层肥厚,水源充足,十分适宜香蕉生长。该镇种植香蕉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,扬名海内外。早在上世纪50年代,该镇生产的香蕉就销往苏联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。“郎君欲问曹江路,只依蕉荫绿里行”的民谣,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该镇香蕉生产的盛况。1958年,溪?村农民刘泽才曾创造香蕉亩产超过5000公斤,最高株产72公斤的高产纪录,光荣赴京参加全国劳模大会。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,还被授予一面大红锦旗,成为曹江人的骄傲。香蕉生产的发展,还造就了一批土专家,很多“种蕉能手”被聘到县内外当技术员,还有几名出名拔萃的“香蕉大王”被选派到北也门帮助发展香蕉生产。waY倾诉文学

  正当蕉乡人民饱尝种蕉的甜头,决心向更高目标冲刺的时候,上世纪70年代,“割资本主义尾巴”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,曹江香蕉也惨遭灭顶之灾,挂果的蕉树被砍光,冒芽的蕉头被“连根铲除”,全国驰名的香蕉基地被搞得声名狼籍,令人叹息不已!waY倾诉文学

  改革开放后,曹江人决心重振“香蕉之乡”的雄风,再造一个绿油油的“香蕉世界”。他们充分利用荒山、坡地和部分农田“大种其蕉”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终于让蕉乡重放异彩。目前,全镇香蕉面积已达2.3万亩,名列全省前茅。同时,他们大力推广良种良法,香蕉不仅面积大,而且产量高、质量好。他们培育的矮脚遁地雷、高脚遁地雷和齐尾三个品种,被省果树研究所确认为优稀品种。所产的香蕉皮色金黄,皮薄果大,嫩滑香甜,爽而不腻,风味独特,其中“高脚遁地雷”香蕉在中国第一届农业博览会上荣获金牌,在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获得了“优质名牌产品”称号,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,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。去年,全镇收获香蕉12万吨,产值达3.5亿元。2021年,广东省香蕉产业园落户曹江,该镇香蕉被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进行全域发展,联农带农效益明显,促进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,“一棵香蕉一担粮,一亩香蕉彩电响,十亩香蕉建楼房”的新民谣,成为今日曹江的写照。如今,举目四望,但见栋栋设计新颖、颇具特色的楼房鳞次栉比,被人们称为“香蕉楼”。waY倾诉文学

  曹江香蕉之所以长盛不衰,与他们深化改革、搞活流通分不开。近年来,他们一手抓生产,一手抓流通,建起了一批香蕉批发市场,还鼓励和组织农民参与流通,使全镇香蕉货畅其流。目前,全镇23个村委会共组织了3000多名购销能手从事香蕉购销。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,长城内外,把香蕉销往全国27个省、区的90多个城市。因此,他们被农民称为流通渠道的“功臣”。waY倾诉文学

  曹江,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难忘的记忆,甜蜜的回味!waY倾诉文学

  “香蕉世界”果然名不虚传!waY倾诉文学

0 我要投稿
散文投稿 - 诗歌投稿(倾诉文学期待您的每一篇作品)[ 投稿指南 ]
网友点评 登录后发表评论,别人可从你的头像进入你的空间,让更多网友认识您!
查看所有评论
猜你喜欢

深度阅读

?在线投稿
?在线分享 ?返回顶部